▲ 《溪山行旅图》,范宽,11世纪初,立轴,绢本设色,155.5厘米×74.4厘米。中国台湾,台北故宫博物院
郭熙本人的画作也继承了这种“自然皆有灵”的理念与表达方式。他曾是宋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师,北宋都城汴京(今开封市)的壁画皆出自他手,颇具盛名。可惜后来这些壁画尽数被毁[228]。从留存至今的一幅画作中,我们可以领略到渗透其中的自然理念。这幅悬挂式卷轴展现出一派早春的萧瑟图景,最初是陈列在皇宫中供帝王欣赏的[229]。它基于想象而作,岩石、山峦和树木都掩映在缭绕的雾气之中,看似幻影幽灵。郭熙的笔触松弛随意,多以淡墨晕染,以烘托幽远的氛围。他还采用一种叫作“蟹爪枝”的钩状笔法,以展现苍劲虬曲的枝干紧紧抓住山壁的画面。在画面一侧,有泉瀑从几座孤寺房舍间淙淙流下;在另一侧,蜿蜒险要的溪谷消失在迷雾深处。细小的人物在画中往来穿梭,间或现身于远方的山径中。我们无法从画中看出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,光线十分均匀,也没有画出阴影,除了渐渐退散的迷雾,中国画家根本不关心如何展现自然光的效果,或如何运用丰富多变的明暗色调。中国画中没有投射的阴影[230]。